农工党党员葛庆岗的两名特殊战友
编辑: 时间::2020/5/11 2:37:34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5月8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回答媒体提问。农工党党员、医疗队副队长、危重医学科副主任葛庆岗参加发布会。
您当初报名援鄂医疗队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当您被确认为首批援鄂医疗队的队长之后,您是怎么样挑选自己的队员的?
葛庆岗:谢谢您的提问。1月25日,大年初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紧急通知,需要组建医疗队支援武汉,医院领导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挑选队员,组建医疗队。当时,我正在医院值班,只是出于一个普通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给领导打电话,主动请缨。
我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的老兵,有比较扎实的临床经验,现在还担任科室副主任。曾经担任过医务处副处长,具有一定的组织沟通协调和团队的管理经验。最重要的是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2009年H1N1、2010年玉树地震等大型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拥有良好的应急事件的处理经验。
现在台上有2位同志参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役,一位是坐在我身旁的沈宁副院长,第二位就是我。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医院任命我为首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的队长。在队员选择方面,主要是基于四方面考虑:一是需要保证呼吸专业、重症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力量。二是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医务人员工作强度也很大,我们组建了一支专业队伍,重症医学12人,呼吸和危重科7人,急诊科11人,刚才沈宁副院长也提到了,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三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当中,老年人比例高,常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隔离病房当中出现了突发的紧急情况救治、会诊很不方便,需要安排适当比例的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四是医生、护士应该拥有重症和急诊的临床培训经历。除了以上四方面以外,第一批医疗队20名队员当中有7名党员,在出发之前,医院党委成立了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后来随着三批共137名队员集结,在临时党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临时党总支,下设7个临时党支部,融合7个诊疗小组,共同开展工作。党组织的力量也是战斗力的重要保障。谢谢。
请问医疗队到达武汉后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们是如何与武汉的医务人员相互配合、因地制宜解决好困难和问题的?
葛庆岗:谢谢您的提问。首先,我想跟大家分享几个我们刚到武汉的画面。1月26日晚上5点,我们乘坐的飞机降落在武汉机场,空荡荡的武汉机场只有我们医疗队一架专机,月底的武汉是非常湿冷的,万人空巷,我们赶到抗疫的主战场-中法新城院区,那是一座花园样的医院,看到了已经奋战多日、疲惫、双眼中充满着血丝的同行,还有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这让我们队员难免有紧张,精神上有压力,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队员的信心和决心。
到达驻地后,马上召开国家医疗队紧急工作例会,国家医疗队的目标是建立最高水平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平台。接下来的挑战是推出隔离病房改造。传染病隔离病房,是三区两通道,如何在36小时内将普通病房改造成基本符合要求的传染病隔离病房,当时还有病人住着;医疗队院感专家、临床专家和同济医院专家共同讨论、达成共识之后,在隔离病房改造现场,同济医院曾晓勇副院长嘶哑着嗓子忙碌着,栗护士长带着大家楼上楼下奔跑着,领呼吸机监护仪、领输液管等物资设备,这一幕幕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短短36小时完成了隔离病房改造,仪器设备、耗材到位。之后这个病区成为了改造隔离病房的样板!
在这次援鄂抗疫战斗中,我们充分发扬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病制宜、因人制宜的北医三院创新管理文化:隔离病房运行管理机制。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医疗队特殊的战友——小黑和小蓝。初期,尽管我们作了各种准备和应急预案;开病房后,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隔离病房内外沟通问题;医疗队为了方便隔离病房内外沟通而分别设在清洁区和感染区的两部工作手机;感染区的叫小黑,清洁区的叫小蓝。这两部手机互相传递的每一条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架起了隔离病房内医护互相沟通的数字桥梁,大到危重患者的抢救、小到注射器。
在隔离病房运行管理机制方面。我们创新机制,自制病历模板、病程模板、交班模板、临床路径、感控防护、护理模板等,提出隔离病房运行管理机制,提请国家医疗队讨论后,加入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医院的信息系统,有效保证了隔离病房平稳有序运行。后来,这些管理机制在整个院区推广应用。谢谢。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