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北京市委举办2025“书香农工”启动式暨读书分享会
编辑: 时间::2025/4/25 9:35:28
人间四月芳菲尽,最是书香能致远。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当天,4月23日上午,农工党北京市委在东城区非遗博物馆举办“书香农工”启动式暨读书分享会。市委会专职副主委江欣出席活动并讲话,东城区委专职副主委陈芃主持读书分享活动。
江欣在讲话中对东城区委思想政治工作以及读书分享会的形式和效果给予充分肯定。读书会活动将非遗文化与“书香农工”巧妙融合,既有“书香味”也有“历史味”,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开放互动。推动“书香农工”建设,要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始终把讲政治贯穿“书香农工”建设全过程。要着眼履职实践,创新灵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引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党员把读书学习所思所悟转化为建言资政、反映社情民意、理论研究的履职成果。
会上,与会人员结合本职工作和履职实践,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畅谈所学所获、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讲述读书心得,交流读书体会,共享读书成果。与会人员还畅谈了所在行业系统的思想态势、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对市委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
读书会前,与会人员参观了东城区非遗博物馆,领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体验“文化东城”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创新活力。
读书会由农工党东城区委承办,中共东城区委统战部党派组干部陈鸣,农工党东城区委秘书长梁轩,来自文化传媒、医药卫生、经济法律等领域党员代表20余人参加活动。
读书心得分享
梁轩:农工党东城区委秘书长
通过阅读《中国农工民主党史》一书,深刻感受到在很多关键的历史节点,农工党选择与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学习党史不仅为了铭记,更为了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凝心聚力。农工党东城区委将继续加强对党员的党史教育,以实际行动纪念农工党成立95周年。
孙显辉: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英文翻译三处副处长、译审
我最近重读了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心法》。这本书不仅讲管理,讲人生,更讲人性,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学会在工作中迎难而上,遇到挑战时不再退缩,学会了“见招拆招”,在实践中不断精进。
韩铠伊: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女企业家专委会副会长
推荐《长安的荔枝》,作者用现代物流思维解构唐代的荔枝运输。数字经济和传统文化,就像荔枝和冰块这对“唐代CP”,看似不搭调,碰撞起来却能产生奇妙反应。建议市委会充分运用H5等数字化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设计“学习盲盒”,增强思想政治引领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汪李萍:人民健康网络有限公司工会主席
我推荐自己的著作《奋斗的足迹——“四千”精神的践行者》。本书聚焦于浙商企业家的奋斗历程,深入挖掘并展现了“四千精神”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当代价值。我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能够激发更多人的奋斗精神和创新意识,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李煜:中广影视卫星有限责任公司高级经理
我推荐的是鲁思·本尼迪克特所著的《菊与刀》,它因对日本文化的深刻洞察跻身经典之列。作者以“菊”与“刀”的意象为锚点,揭示了一个民族的双重性,以简练的语言将复杂理论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叙述,“去术语化”的写作方式,让象牙塔外的读者也能理解文化人类学的深奥命题。
田园: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务科主任
萧冬连教授所著的《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以严谨的史学笔触,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到建设时期五次重大抉择的历史逻辑。作为农工党党员,我从中既读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的波澜壮阔,更深刻感受到多党合作制度的历史必然。今天的我们,要以史为灯、以行证道,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
陈腾飞:北京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我分享的《覆瓿集》一书的作者是一位95岁的老农工党党员,他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服从国家安排,离开优渥家庭,到甘肃会宁支援基层医疗十余年,用精湛的医术救治了很多病人,充分体现了一名农工党党员和中医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热爱。
李牧: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法务主管
《苏联的最后一天》这本书记录了苏联解体前所发生的历史事件,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杨君军:国家大剧院演员
阅读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享受,阅读可以给我们更多的精神慰籍。作为一名演员,我更多的是把文字化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并把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通过历史剧作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化。
张海茹:北京远大中国远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
《管理的中国心》一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西方管理话语垄断,认为中国管理理论需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中国管理理论的构建。中国企业如何更好地开展全球化管理,成为全球知名的“老字号”,是我们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核心课题。
刘晓婷: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学术部项目主管
借《本草纲目》里一句“诸药所生,皆有境界”与大家共勉,愿我们始终牢记,手中的笔、脚下的路、心中的责,都是为了让“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境界更辽阔。愿我们与党同心、与书同行,继续在新时代的“本草纲目”里,写下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履职篇章!
刘扬:长保信用增进有限公司副总裁
吕忠梅所著《廿载履职录: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环境法论文》一书中有两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一是20多年间推动《长江保护法》立法的“马拉松式”建言,连续17年提交20余份建议,最终在2020年见证这部开创性法律的诞生。二是发现渔民因“江豚保护与生计矛盾”纠结,创新提出“生态补偿入法”,既保住了“水中大熊猫”,也让渔民端上“生态饭碗”,充分结合了人文的情怀和法学的严谨。这种“带着泥土味的提案”,正是农工党助力“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双主线履职的鲜活注脚。
罗宪民:上海市锦天城(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
《廿载履职录: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环境法论文》就像一部生动的环境法治建设“纪录片”,把过去20多年我国在环境法领域的探索、突破与发展,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作为农工党党员,我将继承和发扬农工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对法律的学习与研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法治建设提出更多创新性建议,为续写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精彩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秦少波:北京市卫生健康人力资源发展中心人事代理科科员
《大道同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一书最触动我的是一段关于“选择”的论述:“多党合作不是偶然的相遇,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书中用大量史料还原了农工党成立之初,邓演达先生等先辈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壮举。他们以医者仁心疗救社会疾苦,以革命热血践行家国理想,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正是农工党95年血脉传承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