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魏源送委员:加强科技在环境司法领域的应用
编辑: 时间::2023/3/11 20:43:39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北京市委委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室主任魏源送
“建议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公益诉讼、环境司法的科技支撑,加强司法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环境司法的能力和水平。”3月8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环境资源界别小组讨论会上讨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时,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北京市委委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室主任魏源送提出了上述建议。
魏源送表示,人民法院高度重视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成立专门的环境资源审判庭,严厉惩处涉生态环境违法犯罪和侵权行为,践行恢复性司法理念,推动生态修复,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司法治理。希望人民法院继续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促进绿色发展。
魏源送认为,法治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是让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人受益,让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受罚,其作用将日益凸显,并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好风气,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就加强科技在公益诉讼、环境资源审判领域的应用,提升司法科技应用水平,魏源送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解决环境损害司法鉴定重点、难点问题,推进高水平生态环境损害鉴定平台建设,推进部门、行业间的合作。他介绍说,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已经成立司法鉴定中心,业务涵盖污染物性质鉴定和地表水与沉积物、空气污染、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环境损害鉴定等五个领域,目前已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等相关司法机构开展了深入合作。二是加大科技投入,从国家科技计划层面布局,开展联合攻关研究,支持司法工作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三是优势互补,深化司法机构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加强司法机构与科研机构的人才交流和人才培养,重点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食药品安全等领域为公益诉讼、环境司法等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可挂职、兼职、互聘研究员或鉴定人、派遣技术辅助人员等多种方式,实现专业技术人员的互派和交流,推进双方在各个领域的深度合作。
本次全国两会上,魏源送还就极端气候条件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国家新污染物治理行动的科技支撑提出提案。他介绍说,要从“政、产、学、研、用”的角度促进区域流域水污染防治——使之既有前瞻性,又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助力精准、科学和依法治污,助力碧水保卫战。新污染物治理属于前沿新兴领域,是一项长期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我国新污染物治理起步较晚,形势严峻,主要体现在底数不清,亟需加强科技支撑。(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