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员风采

暑期“摘镜潮”来袭,视力问题怎么“看”?

编辑:  时间::2024/8/13 10:34:35

很多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都会选择在暑假做一场“摘镜手术”。通过手术“矫正”视力的做法安全吗?哪些人适合“摘镜”?近视人群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手术方式?这些都是不少人关注的话题。为此,《中国新闻》报记者专访农工党中央健康中国建设工作委员会委员、农工党北京市委经济一专委会主任、北京爱尔眼科医院CEO李俊,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要不要“摘镜”?

在决定要不要通过手术“摘”下眼镜之前,首先需要知道的是:手术,无法改变患者已经近视的眼球结构。

“摘镜手术,一般是通过做‘减法’或者‘加法’的方式,让患者‘摘’下日常佩戴的框镜、隐形眼镜。”李俊表示。现在常见的“摘镜手术”,主要有激光手术、晶体植入手术两大类。前者是通过切削部分角膜组织的方式,调整角膜屈光力,从而达到矫正度数的效果;后者则是在不改变角膜形态的基础上,在眼球内部植入一副“人工晶体”来矫正视力。

哪种方式比较好呢?李俊介绍,激光手术是一种标准化的手术方式,适合军人、公安、运动员、飞行员等特殊职业人群,以及轻度干眼人群,“这种手术一般要求年满18周岁、屈光稳定、眼部无其他疾病,术前要进行严格的检查。”

而晶体植入手术的适用范围广,可以矫正老花、1800度以内的近视和600度以内的散光。相较于激光手术,它保证了角膜的完整,且晶体可随时取出或更换,具有“可逆性”。术后,患者可以体验更清晰的视觉效果,并且没有干眼的风险。

“近视手术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适合的手术方式不一样,只有综合术前检查的眼部数据,以及平时的用眼习惯,才能为患者量身定制一套摘镜手术方案。”李俊建议,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患者要选择正规医院和经验丰富的医生,这样会大大降低风险。

同样可以降低风险的,还有规范的术前检查。

临床上,平均20%的近视患者不适合立即做摘镜手术,这部分人群包含中、重度干眼症患者,糖尿病患者,孕期、哺乳期女性以及未成年人等。

成年与否,为什么是判断能否接受摘镜手术的重要标准之一?李俊介绍,这是因为未成年人仍处于发育阶段,角膜也在发育,屈光状态尚不稳定。而近视手术矫正的是现有的视力,对重新长出来的近视度数是无能为力的。

家长们需对孩子的近视度数保持关注。“600度以上是病理性的高度近视,这部分患者得致盲性疾病的概率,是非高度近视患者的2-3倍。对未成年人来说,这将造成不可逆的严重伤害。”李俊提到,调查显示,高中阶段达到高度近视的孩子接近20%。

近视程度的高低,还会体现在眼球向外凸的长短。通常,近视300度会导致眼球直径增长1毫米,600度增长2毫米,900度增长3毫米。李俊解释:“眼球向外凸的越多,眼球壁就会越薄,受到外力的影响就会越大。比如当羽毛球拍打眼部后,高度近视患者发生视网膜脱离的风险,往往比普通人更大。”

锻炼眼睛的“调节力”

不仅是近视,“早老花”“近视叠加老花”的症状同样频现中、青年群体。李俊表示:“近视是远处看不清楚,老花则是由于人体机能老化,导致看近处模糊的现象,两种视力问题同时出现,说明眼睛的‘调节力’也处于异常状态。”

李俊建议,3岁以上的孩子都可以到正规医院建立一份“眼睛发育档案”,医生会根据孩子眼轴的发展趋势,测算孩子是否有“远视储备”,“当孩子眼轴增长的速度大于正常的增长速度时,这意味着还没近视的孩子将来有更高的可能性近视,已经近视的孩子度数增长过快,需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

此外,为了提高眼部调节力的灵敏度,不少医院还会采用自动翻转拍等视觉训练工具。

“翻转拍是训练眼睛调节和眼部功能和灵敏度的常用方法,对于因长期近距离用眼,而出现看近不清、不持久,看远近切换慢等症状的早老花人群大有裨益。”李俊介绍,通过长期的坚持训练,翻转拍可以锻炼睫状肌,从而有效减少调解滞后量。

在生活中,打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方式,也是锻炼“调节力”的不错选择,“保护眼睛的‘调节力’其实就是训练自己看远、看近的能力,而观察球的运动轨迹的过程中,大家无形中就锻炼了‘调节力’,是值得推广的日常视觉训练方式。”李俊说。

摘镜手术后,患者在北京爱尔眼科医院进行检查。 受访者供图



分享